电玩巴士 > 微软 > 正文
《圣殿春秋》:上帝不可知,但大教堂太美了
《圣殿春秋》:上帝不可知,但大教堂太美了
来源: TGBUS原创 作者: 建安余韵 2018-09-30 17:16
小说最重要的意象是“圣殿”,但着墨全在人间。

上个月,《圣殿春秋》中文版上市了。

《圣殿春秋》是《巨人的陨落》作者肯·福莱特1989年出版的长篇历史小说,也是他最富盛名的代表作。作品讲述了12世纪初的英国,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建筑匠汤姆,励志要盖一座挥耀后世的大教堂。汤姆盖教堂受到了很多阻碍,除了最基础的经济限制,还有来自上级教会的压力、世俗权力的干预,以及乱世争夺王位的兵荒马乱。最终,在汤姆和其子杰克两代人的努力下,终于实现了梦想。

v2-3083c0f0aef0045d2ab5029486e77931_hd.jpg

本书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畅销书,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,迄今总销量超过1400万册,并被改编成了影视剧和游戏,但中文版直到上个月,在福莱特两部大部头著作在华畅销后,才姗姗来迟引进国内。

三周前,巴士编辑部收到出版社寄来的样书。鉴于编辑部只有我一个“历史宅”,主编叫我写个书评。我说另请高明吧,我实在也不是谦虚,虽然我很喜欢《巨人的陨落》,但我一对欧洲中世纪历史不感兴趣,二不信教,三没看过真正的哥特式大教堂,这部带浓厚宗教色彩的小说书评似乎不该由我来写。可主编讲“大家已经研究决定了”——我很后悔,当时为什么没吟诗。

总之,书交到我手里了,伴着隐忧一起——但出乎我意料,福莱特在自序里表达了跟我一样的烦恼:“我不信上帝,我并非大家所说的那种精神世界的人,我不是一个备受折磨的灵魂……因此,《圣殿春秋》未必是该由我来写的小说。”福莱特对“教堂”感兴趣初衷也非常单纯,主要是出于美的诉求——哥特式大教堂的确有一种庄严、奢华又富有层次的美,对此我有同感。所以,作者让我产生了共鸣,我非常期待这种人如何写宗教相关的小说。

毫无疑问,宗教建筑被赋予了层次复杂的社会意义,不论佛寺、清真寺还是教堂,其本身就隐喻着人与神、人与宗教,以及宗教与社会的关系。就拿教堂本身来说,哥特式建筑高大的塔楼和尖顶,以及为实现这些发明的拱券结构,都是为了使教堂建得更高,并塑造一种笔直、挺拔的美;大开窗则是为了使教堂更加明亮,塑造更神圣的感觉。人站在这种建筑面前,不论是不是信徒,都会自然地产生庄严和敬畏的感觉。而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,要建成如此庄严的建筑并不容易

这种关系,正是《圣殿春秋》的着眼点。

v2-c1412bfa0b77a4e7e0bfd5812825ceb2_hd.jpg

小说最重要的意象是“圣殿”,但着墨全在人间。作品对12世纪英国的城市、风土、饮食习惯、生活、社会结构、战争,都有详尽、考究的描写,堪称一部“中世纪百科全书”;再看书中几位主要角色,他们极具市井和烟火气,简直太有意思了:

建筑匠汤姆是信上帝的,但信仰没那么笃定,在日常表达中显得克制和拘束:一方面他渴望自己设计的教堂能得到上帝青睐,使亡妻得到救赎;另一方面他对恶人是否会下地狱表示怀疑;在讨论自己专业领域的时候,比起上帝的祝福,他更相信实打实的技术;他执着于建大教堂的理由也很单纯,除了谋生计,只是“因为它很美”——听起来就跟福莱特本人似的。

汤姆的续弦艾伦藐视,甚至仇视教会;而她儿子,故事另一位主人公杰克,因为从小在深山老林长大,对教会和信仰这些事本是无所谓有,无所谓无的——甚至为了获得建教堂的资格,还犯下了足够下地狱的大罪(书评就不剧透了)。

小说女主人公阿莲娜是个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完美贵族:她敬重教士、人格高洁、品行端正、对贫苦人民保持关怀——偏偏人生际遇和活在地狱也没什么两样。

故事中两个主要反派:威廉粗野狠毒,藐视宗教——讽刺的是,他作恶多端,却害怕死后会下地狱,忌讳他人提及;沃尔伦是一个从社会底层爬上来的主教,他有神职人员虔诚的一面,另一方面却老于事故,利欲熏心,阴险狡诈。

所有主要角色中,只有菲利普副院长是真正虔诚克己的信徒,上帝的忠实仆人——但他同样是个活生生的“人”,世俗意义上优秀的“副院长”,而非迂腐的神职人员。在修行方法上,菲利普当然重视教士最基本的敬神活动,但他更重视身体力行的布施和劳动;同时,他足智多谋又有血性,虽然天性纯良不图害他人,但面对明枪暗箭也绝不隐忍,会随机应变,理性选择报复和反击的手段,并尽可能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。

timg.jpg

《圣殿春秋》游戏画面

除了以上角色,书中还贯穿着世俗权力与教权的权衡和封建王位继承权阴谋:在教权法理上至高无上的中世纪,王权时而合作,时而利用,时而想要控制对手,上演了一幕幕矛盾复杂的勾心斗角甚至兵荒马乱,时代和小人物的命运就在这尘泥中辗转——他们憧憬美好,满怀希望,但又朝不保夕。亦如作者福莱特所说,中世纪建造大教堂是一种独特的欧洲历史现象。促成这件事的有经济利益、传教实际需要,以及无数普通人的,单纯的梦想——以上这些力量像丝线一样,织成一张细密的网,构成了中世纪人民的社会与精神生活。很多时候,这些与建造大教堂相关的人并不真的笃信宗教,他们甚至可能一贫如洗,但却倾注半生心血,造出了伟大的奇观。某种程度上说,小说主角们看着王桥的教堂渐渐落成,心中精神的“圣殿”也在一点点添砖加瓦——或者是因为大仇得报,或者因为理想实现,或者因为尽到了社会和家庭责任……总之,灵魂因此有了慰藉,能享受到一丝安宁,其衍生意义已超过了教堂本身和实际的敬神需求。

我对本书略有不满的一点是封面那句广告语:做自己喜欢的事,直到世界为你改变——可能是出于营销需要吧,这句“鸡汤”味十足的标语更对中国读者胃口;也确实,小说是Happy End,反派恶有恶报,教堂建成了。但实际上我们仔细想想,现实并没有为杰克、菲利普等人的行为而改变,社会依旧“吃人”。《圣殿春秋》只是福莱特“中世纪三部曲”的第一部,如果读者百度一下后续故事就会知道,菲利普憧憬的世界并没有到来。时间在推移,人物在改变——只有生活的坎坷是亘古不变的,这听起来似乎有点“负能量”。但这本书的积极意义在于告诉了我们,世界或许无法改变,但拯救自己的灵魂还是做得到的——只要心怀希望,朝着梦想矢志不渝地奔跑,你就是个幸福的人,灵魂就已经得到救赎了。